|
|
位于杞县城西关外护城堤内,开杞公路南侧。为纪念牺牲于水东的革命先烈而建。以杞县、睢县、太康县为中心的水东抗日根据地从开辟到抗战胜利的八年里,先后属中共河南省委、豫皖苏边区党委、冀鲁豫边区党委、冀鲁豫中央分局领导,始终孤悬于敌后,处于敌人重兵驻守的“三角”地带。它是党领导水东地区军民在豫东沦陷区创建最早、与日伪及国民党顽军斗争最残酷、争夺最激烈、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个抗日根据地。但它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已辖杞县、睢县、通许、太康、陈留、开封、民权、兰封、宁陵、睢阳、西华、扶沟、商丘,柘城等县全部和大部分地区。为开辟、巩固和发展这块根据地,先后有5266名中华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特、地委书记沈东平、马庆华、韩达生、唐克威和睢杞太抗敌自卫团副团长王介夫等先后壮烈牺牲于水东地区。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发扬革命传统,1945年3月,第十二地委、军分区、专员公署发动抗日根据地群众集资,在水东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杞县城南30公里庄林村西“老党寨”土丘之上,兴建了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占地200余亩,四周环以2米高土墙,东、南方各建一彩楼大门,上悬时任冀鲁豫边区第十二地委书记袁振手书“水东革命烈士陵园”八个字,丘顶建八角、飞檐斗拱烈士纪念碑亭,亭东道旁建立有新四军师师长彭雪枫、抗日英雄吉鸿昌、睢杞太特委书记马庆华、水东地委书记韩达生、唐克威五烈士纪念碑。1945年10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水东解放区时,陵园被毁,成为一片废墟。1987年4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杞县城西关外护城堤内、开杞公路南侧,重建“水东烈士陵园”,占地100余亩,陵园四周红色砖墙、彩釉陶瓦覆顶,大门向北。五间仿古式建筑。大门正上方悬“水东烈士陵园”金色大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唐天际亲笔手书。陵园正中央建立19.38米高的主体建筑“水东革命烈士纪念碑”。纯白大理石贴面的烈士纪念碑高19.38米,象征水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于1938年,碑身是风帆造型,象征着杞县在共产党领导下乘风破浪。碑身正面上半部花环,是Q的变形,是杞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纪念碑背后的谷穗代表金杞县,因为俗语有“金杞县银太康”之说。中央大道东侧南面建有水东地委书记唐克威烈士纪念亭,北面为睢杞太(水东)特委(地委)书记韩达生烈士纪念碑亭,两纪念亭均为八角形,金黄色琉璃瓦覆盖,斗拱红柱支撑,基高1民,亭高3.8米,亭内纪念碑高1.8米。主体纪念碑南,自东向西建有地师级著名烈士曹鼎新、马庆华、唐克威、韩达生之墓。1987年5月,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赵紫阳以及杨得志、王从五为唐克威纪念碑题词;1998年5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上将等为韩达生纪念碑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