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党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史志专家

用脚步丈量历史的“草根”学者——王宴春

发布时间:2017-07-04 来源:开封党史方志网 www.kfdsw.com 阅览319次

    笔者曾多次与王宴春先生接触,在他简陋的书房里聆听他的所见所闻,得到不少第一手访谈资料。他年近九旬,但是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不断坚持野外考察,不因年龄已高而放弃对开封历史文化的执著。
    一
    王宴春出生于1928年11月,字晶阳,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自幼随外祖父李锡恩和姑父朱文斋读私塾。李锡恩是清末举人,20世纪初一直在开封设馆教书,其书法堪称一绝,开封不少商号牌匾都是他的墨宝。王宴春没有进过正规学堂,断断续续读了10年私塾,古文功底比较扎实,为他后来一直研究地名和古文字打下深厚的基础。据王宴春自己介绍,他没有受过专门的历史教育,但是开封厚重的文化积淀给予他丰富的营养。20世纪30年代,王宴春常到大相国寺内游玩,耳闻目睹了寺内各种文娱表演,亲历开封文化的繁华与热闹。无论是魔术大师尤海仙,还是神弹弓马华亭、一代跤王沈少三等,他都欣赏过他们的精彩表演。他目睹了侵华日军在开封进行文化掠夺的野蛮。幼小的他看到开封收藏大家冯翰飞家中藏品被日军拉走后心生悲叹,那是属于开封属于中华的文化宝藏,不该落入强盗之手啊。除了痛心疾首外,他暗下决心,点滴搜集开封的历史文化,慢慢打捞。于是,他开始迷恋开封的历史文化,常利用工作之余四处搜集。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曾当过公社党委秘书、郊区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等。在工作之余,他留心当地文物,注意搜集民间传说。在阅读文献之后,他一次次踏上行程实地考察,寻找真相。他说: “书上说的有时与实际相差很大,都是文献对文献,没有人实地考察,这就造成了一代代谬种流传。”
    为撰写开封古代名人墓的文章,20世纪90年代初,王宴春骑自行车到原郊区与市属五县实地调查,并参考当代《二十五史人名大辞典》。他不辞劳苦,废寝忘食地在田野间寻找,在野外考察。经过一个多月,他人晒黑了一圈,鞋跑烂了两双。他说: “有人开玩笑说外出,拿着馍,顺着河,不饥也不渴。我到野地里找名人墓,跑上一天,有时见不着一条河、一口井,只好啃干馍。至于墓中虚实,我仅据各县区旧志及当地长者口传修记。”回来后,他加班加点,写出6000多字的开封名人古墓小史。
    二
    王宴春根据史书记载与城乡父老乡亲口碑相传,搜集不少珍贵的文史资料。王宴春说,禹王台区民有街路西昔日地下有一“老母洞”,洞中原有一女神像,当时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已婚妇女无子者前来烧香许愿求子。他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曾到“老母洞” 外看过。据当时老人说,送子老奶,送子娘娘,上古婚姻媒神老奶等,此女神即是简狄。宋代《大平寰宇记》记载:“浚仪(今开封)青邱亦曰玄池,简狄浴于青邱之水,有玄鸟遗卵吞之生契即此水也。”《祥符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现在开封还有生小孩送鸡蛋的习俗,大概就是上古时代的遗风。
    “老母洞”,在全国八大都城中,唯独开封有之。此“老母洞”,在1948年夏天开封首次解放时,被国民党的飞机炸毁。而他的记忆却给远古时的开封留存了一手的文献资料。王宴春考证, “乐” 字起源于杞县。1944年在大相国寺他听一位老学究说: “音乐之乐字相传产生在杞县空桑,此说还有一段故事。有一年树叶已落,一放牧者赶一群牛进入桑林,过几天又添几头小牛犊,放牧者很高兴,口中哼出小曲。当时有风,放牧者忽然听到桑树上发出了响声。放牧者很奇怪,经上一看,是桑树枝上缠的野蚕丝,经大风一吹发出的响声。”这位老学究了解了上述情况后半信半疑,回家后用几根小棍当框架,缠上数道蚕丝,先用嘴吹不发响声,后又用手指和小木条拨弹震动,经反复试听,终于听到了声音。王宴春说,那位老人对该字进行了一番解释,说“乐”的繁体写法(乐) 上边中间白字,表示白色蚕蛹,左右各一幺字,代表数道蚕丝,下边木字为一棵桑树,此“乐” 字共有3个字组成,既是字,后又为乐器的总称。20世纪60年代初,王宴春向开封市清末大儒柯义斋老人求教,柯先生说:“‘乐’字这个解释对,因古代造字是来源于实物象形,此‘乐’ 又演变为琴瑟。” 20世纪90年代中期,王宴春骑自行车前往杞县空桑村实地走访,经过口头传说结合历史文献,论证出“乐”字起源于杞县空桑村。王宴春在1930年曾经听说:中国古老文化之源是“河图” “洛书”,而“八卦”“周易” 则是文明智慧结晶。这一说法一直叫他惦记了几十年。王宴春说:“孔子讲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为考察‘河图’、‘洛书’ 的起源,从1996年至今,我坚持每年自费到有关市县实地走访这些文化源地。” 他怀着质疑与考证的心态,在“河图” 故址孟津县、古“洛书” 旧址洛宁县,他实地调查、探寻文化之源。
    开封古今名人会聚。为编辑《开封古今名人集要》,他用了几年,查找历代开封地方志书籍上记载的人物资料,并结合正史去伪存真,对每个人都进行多次核实,最后收集开封古代名人578人,按照拼音编辑,每个人物有一段简短介绍,油印成册,为开封地方文化留存了一些史料。
    三
    1986年,在开封市郊区地方史志办公室工作的王宴春,在曹门村发现原“三槐堂” 前有一枝老槐树的枯枝露出了地面,越往下挖发现枝干越粗,于是王宴春便确认该树是北宋时原“三槐堂” 前老槐树。找到了原址,他就在此种了3棵槐树,以示纪念。为了查明魏惠王迁都开封前“三代” 时期的地名遗址,他骑着自行车到市属五县以及中牟、原阳、封丘等地实地调查访问。开封县杜良乡有一村子名“国都里”。王宴春对此十分关注,先后多次进行实地探寻,经走访该村老人得知,他们祖辈相传的故事,就是该村的位置是古代的一个老国都,但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后来,王宴春和我市的考古专家及市文物工作队的同志前去探查,并用洛阳铲向地下探10多米,发现有商周时期的砖瓦碎片,为验证夏都老丘遗址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他研究历史真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省吃俭用,自己花钱东奔西走,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调查研究中。为编写《开封市郊区志》《开封市郊区地名志》,他花费10年调查、整理资料。因劳累过度,近70岁的时候患上了疝气,他忍痛完成志书的编辑任务后才住院治疗。1989年,他在市郊黄河大堤北一村里发现了一通倒地断为两截的大石碑。这石碑题名为《柳园口虹吸机记》,记载了当年冯玉祥第二次主政河南时,购机器引黄河水灌溉土地之事。他向当时的市文管处的王瑞安同志汇报后,得到了1000元拨款。1990年,该碑立于柳园口闸门前大堤上。
    四
    王宴春家里有很多书。他坐拥书城而勤于笔耕,为《开封文博》《开封市文史资料》《中原儒学》《古都开封》《汴梁晚报》等写有许多有价值的地方文史稿子。在进行文史研究的同时,王宴春还热心为他人做好事。王普兰在负责文史资料工作的时候与王宴春接触较多,在一篇文章中说起王宴春很是感激: “我们在征集开封市近现代人物史料时,王宴春主动帮助收集五县的资料,凭着地方熟、人员熟、业务熟,很快收集到县志、县文史资料等一大编织袋史料。他不但从家里用自行车驮着给我们送,还一直帮着搬到楼上的办公室。看着他满脸汗珠,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因为他已是77岁高龄。”
    别人退休后就是休息、颐养天年,而他却把退休当作加油站,在门楼内题字自勉: “学习是修身治家建国之本,光阴勿虚度,日月自有评说。”自退休以来,他自费两万余元外出实地考察,从最初家人的不理解到目前孩子们的大力支持。他说:“政府要求热爱开封、建设开封。怎样热爱开封、建设开封?我这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落实。” 他研究字画同源,自费在博物馆举办古今书法展,用书法和绘画相结合的形式,向观众介绍了部分常用汉字的起源、释义及其用法。还又在家中把院子的东屋进行了改造,办起了字画同源博物馆,宣传传统文化,传播知识。他还坚持10多年自费为杜良乡马店村村委会等4个村委等订报,送去文化大餐。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为名利,只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默默为开封的历史文化增砖添瓦……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