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党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人文街巷

城摞城

发布时间:2017-03-27 来源:《开封地方文化全书》 阅览83次


长期以来,开封民间一直流传着“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的谚语。据史书记载,在今日开封城地下3~12米深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即战国时期魏国大梁城、唐代汴州城、北宋东京三城、金代汴京城、明代开封城和清代开封城。其中3座为国都,2座为省城,1座为中原重镇。这些城池上下叠压在一起,构成了开封城下“城摞城”的奇特景观。其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公元前364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兴建了著名的大梁城,此后2000多年间,战乱与河水泥沙一次次将城池掩埋,人们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园,掩埋在泥沙深处的座座古城,就“叠罗汉”般叠加起来,且每座城墙都是建立在前代之基础上的。除最底层的魏大梁城因埋藏太深和勘探技术手段所限未能发现外,其余5座城池均已相继发现和初步探明。考古资料表明,发现的5座城池基本处在同一区域,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最下面的则是唐代中原重镇汴州城,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

经考古发掘证实:开封“城摞城”最下面的城池——大梁城约距今地表12~14米深,汴州城约距今地表10~12米深,东京城约距今地表8~10米深,金汴京城约距今地表6米深,明开封城约距今地表5~6米深,清开封城约距今地表3米深。以上数道城址,若以今日开封龙亭一带为中心,则呈从里向外依次环套之状。 

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很多“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的奇特现象。在考古勘探中,他们发现了北宋东京御街遗址的大部分地段。东京御街南起宋外城正南门——南薰门,经龙津桥、内城正南门——朱雀门、古州桥,至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御街遗址淤埋并叠压在今开封城区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中山路路面下约7.5~8.5米深处,并与其上的明代路面(约4.5~5米深)和清代路面(约3米深)相重叠,形成了奇特的“路摞路”景观。

1996年,开封市文物工作者在宋都御街南端的新街口处发现了明周王府萧墙的正南门——午门遗址,门址距地表深约4.5米。又在该门址下距地表深6.3米处发现了金皇城的正南门——午门(即承天门)遗址,在金代承天门遗址下距地表深8.3米处发现了宋皇城的正南门——宣德门遗址。这说明金代曾在宋代门址基址上加高修筑,建成金皇宫正门——承天门,明代又在金代承天门基础上加高修筑,建成了明周王府萧墙正南门——午门。另外,在宋都御街北端的午朝门广场,距地表深约3.5~4.0米处发现了明周王府紫禁城南门——端礼门遗址,在该门址下距地表深约6.5米处又发现了一处宋代门址。在今龙亭大殿台基北15米附近,距地表深约3米处发现了明周王府紫禁城北门——承智门遗址,其下距地表深约7米处还叠压着宋皇城的北门——拱宸门遗址。在今东华门街北端与东明街南端的东西横道附近,距地表深约3~4米处发现了明周王府紫禁城东门——礼仁门遗址,该门址下还叠压着宋皇城的东门——东华门遗址。

2000年,开封市文物工作者在开封城大梁门北侧马道下,先后发掘出两层古马道遗迹。

距今马道下深约1米处的古马道,保存完好,其砌筑方法与地面一层马道相同,人行道和礓坡面清晰可见。在第二层古马道下约0.5米深处,又发掘出一条砖层腐损严重、使用时间较长、年代更为久远的古马道。三层马道上下层层相叠压,以立体的形式真切展示了开封城下“城摞城”的奇特景观。 

开封民间还广为流传着“开封城摞城,龙亭宫摞宫,潘杨湖底深藏几座宫”的民间谚语。考古发掘和文史资料证实,现以清万寿宫为主体的龙亭大殿和潘杨二湖的下面是明代周王府紫禁城,周王府紫禁城下面叠压着金皇宫,金皇宫下叠压着北宋皇宫,北宋皇宫下叠压着五代后梁的建昌宫及后晋、后汉、后周的大宁宫,最底层是唐代宣武军的衙署。

这层层叠叠压在一起“宫摞宫”的立体画卷,形成了“湖底宫殿”这一稀世景观。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