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历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原创文章

【史海钩沉】千年古村邸阁地名考释

发布时间:2025-03-05 来源:开封地情 作者:陈 维

2024年1月,河南省民政厅公布 “河南省第一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名单”,通许县邸阁村、李佐车村入选。现将笔者对千年古村邸阁地名的考释阐释如下:


一、邸阁专名含义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官邸、府邸、旅馆等。邸本为邸舍,“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汉书·文帝纪》师古注)


阁,楼房的一种,多建在高处,四面有窗,可以观景的中国传统建筑,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东汉始见阁有储藏之义。《后汉书·刘向传》师古注:“三辅旧事云石渠阁在未央大殿北,以藏秘书。”


邸阁开始时主要为储存军粮之用,先见行于边地,自三国之后,军事频仍,邸阁遂见于内地。《辞源》注解:邸阁,古代官府所设储存粮食等物质的仓库。《古汉语词典》:邸阁,古代官府所设储存粮食等物资的仓库。


二、通许县邸阁地名得名


其一,古代通许邸阁是岗丘地带,彼时,有一权势显赫的相国携家眷车仗,到安徽探亲,进入邸阁岗岭地带,相国看到这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绵延的岗峦,古木参天,松柏叠翠,瑞气回荡。岗下一条大河(三国时称狼荡渠)向南流过。岗势状如凤凰,乃风水宝地。于是便在岗岭的东、西、南、北四处建四个阁楼,在岗岭东南建一府邸,人称邸阁。


后官员被抄家,危急之下把财宝沉于花园井中,井口上压石羊、石马。邸阁民间传说“扒出石羊头,一辈子不发愁”;1642年前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三打开封城时,一支起义军曾驻军邸阁,派兵四处挖珍宝未得;1958年冬,在邸阁大队部即今邸阁乡政府院内,一棵大泡桐树下挖出石兽,因太深未挖完又填埋上了。


其二,邸阁村民间千百年一直传说,东汉末年,建安四年六月~建安五年(200)十月,曹植与袁绍争霸中原,在官渡(今中牟县东)之战一年多的对峙时,曹操在此屯兵,修建周长12华里、6座门的土寨,建有粮仓、军需仓库——邸阁。官渡之战,曹操2万兵力击败袁绍10万大军,以少胜多。曹操撤兵之后,百姓聚居土寨,形成小集镇:邸阁镇。


其三,北魏时期,此地设有军需粮仓、军需仓库而得名。宋元时马端临(1254~1330)的著作《文献通考》是通许县设置军需“邸阁”粮仓、军需物质的见证。《文献通考》卷二十五:“后魏自徐扬内附之后(徐州,今彭城。扬州,今寿州),仍代经略江淮。於是转运中州,以实边镇,百姓疲於道路。有司请於水运之次,随便置仓,乃于小平、石门、白马津、漳涯、黑水、济州、陈郡、大梁凡八所,各立邸阁,每军国有需,应机漕引。此费役微省。”


此处说的“大梁”即开封古名。开封市属五县区,古今地名沿用“邸阁”至今者,唯一的在通许县。


三、分布全国各地的邸阁皆与三国、魏晋时有关


东汉末年已有邸阁之置。魏晋时期,“邸阁”一词常见于典籍之中。王国维先生撰《邸阁考》,条列汉唐邸阁38例,多为魏晋间事。三国邸阁,主要见于《三国志》,唐初《晋书》、北魏《水经注》亦有记载10余例。


民国学者王国维曰:“皆代储峙军粮之所,谓之邸阁。”唐长孺先生曰:“所以称为邸阁,即因其为储藏物资之所,而建筑的形式为阁状。”


邸阁之置始于汉末,兴于魏晋,废于隋唐,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不仅汉族建立的三国两晋政权多有设置,而且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亦不例外,甚至迅速传播到当时与中国有文化交往的日本:“《魏志·东夷传》:“倭(今日本)人有邸阁。”


河南省武陟县乔庙乡、河北省南宫市、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湖南省岳阳之巴丘、江苏省宿迁、陕西省眉县等地亦有邸阁、底阁地名。皆与三国、魏晋时有关。


四、邸阁的选址、分布、官职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任重、诸山,在《魏晋南北朝的邸阁》一文中说,邸阁的选址有如下情况:一为战略要冲,二是置于边县,三是水次河滨。邸阁选址战略要地、漕运河道旁,是为便于军事行动。


《水经注》:“北岸有新台,……台东有小城,崎岖颓侧,台址枕河,俗谓之邸阁城。”


邸阁职官,史载不多。《晋书·李含传》:“李含被贬,退割为五品。光禄差含为寿城邸阁督”,即执监督之权的低职小史,为武职。传世有邸阁督印。


五、邸阁的商贸用途


作为军需仓库,邸阁具有储藏和转运功能。三国时期,战乱频仍,魏、蜀、吴均置有邸阁,除作为军储之所外,也是从事商业活动的机构。《吴志·吴主传》:“(孙权)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会市”即集市。《新唐书·裴休传》:“时方镇设邸阁居茶取直,因视商人它货横赋之。”邸阁,具有贸易和征收赋税之功能。


六、通许县邸阁历史沿革


通许县邸阁是古老的历史名镇。北距开封市57公里。位于通许县城南部12.5公里处,南与扶沟县江村镇接境,西邻涡河,为邸阁乡政府所在地。省道222(开封~扶沟)公路自北向南在古镇东部穿过,交通便利。


西汉时,因有官员所建东西南北四处阁楼,得名邸阁。东汉建安四年(199)六月至建安五年十月,曹操在此屯兵,修建周长12华里、6座寨门的土寨。曹操撤兵之后,百姓聚居土寨,形成集镇邸阁镇。


北宋时,邸阁镇为蔡河(三国时期名称狼荡渠)漕运的一处水陆码头。北达开封,南通江淮。明代蔡河因黄河多次决口淤积不能通航。


清末咸丰年间,重修邸阁寨墙,周长12华里,以大青砖包筑,6座寨门,互不相照,有6个炮楼,外有海河(寨沟)。入住人口由老住户2000余人,增至7000余人。邸阁镇,明朝、清朝、民国《通许县志》亦写着“底阁”“底阁镇”。清朝时,邸阁镇属安业乡;民国初年沿清代旧制;1927年冯玉祥主豫时,属第三区,改集为镇。


1946年12月,中共通许县委在邸阁镇至江村(扶沟县)一带开辟第二区,邸阁镇南村、西村、东村、北村成立农民协会;1948年3月,改为邸阁区;1951年11月改称五区,区人民政府驻邸阁镇;1952~1957年,经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阶段;1956年调整为邸阁乡;1958年9月,在红旗农庄基础上成立邸阁人民公社,邸阁镇生产大队属邸阁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公社改乡,邸阁生产大队改为邸阁村民委员会;1990年邸阁又分为邸阁南村、邸阁西村、邸阁北村3个村民委员会。1994年3个村合并为邸阁村民委员会,辖17个村民小组。


邸阁乡辖邸阁、冯庄、李菜园等22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1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6万人。


七、特色地情


邸阁古镇乡土文化厚重。西时村渔鼓道情2013年被命名为河南省第三批非遗名录项目;邸阁镇传统舞蹈肘阁2009年被为开封市第一批非遗名录项目;百年老字号芝瑞堂解氏黑药、耿庄耿氏剪纸2021年被命名为开封市第六批非遗名录项目。赵王庄王氏香醋、祁湾李家石磨香油为县级非遗项目。邸阁高跷自清末传承至今,在通许县久负盛名。邸阁庙会的兴盛,还产生了许多风味小吃,著名的有10余种:如芝麻烧饼、烧鸡、酱牛肉、牛蹄筋、烧麦、羊肉焦烧、解家水饺等。


邸阁镇清真寺,始建于明末,清康熙年间重修。道光年间曾补修一次。1985年重修。占地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00平方米。


解青玉(1862~1933),芝瑞堂第二代传承人。医术精湛,擅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疑难杂症,善于察气观色,用药精准,有药到病除之效。被誉为“国手无双”,记载于民国《通许县志》。


陈万青(1780~1848),回族。原籍杞县。清嘉庆十四年(1809)武进士,累官至副将,诰授武功将军。道光六年(1826)七月,奉命出征喀什噶尔,相继攻克英吉沙尔、叶儿羌两个城池,生擒敌首张格尔于铁盖山。平定西疆后,皇帝特旨召见,论功行赏。陈万青因母亲年事已高,告养归籍,迁居于邸阁镇。


八、结论


通许县邸阁,是因三国或北魏时期,设有军事仓库而得名。如从三国时期算起,通许邸阁地名使用已有1800年历史;如从北魏算起,,有1500余年历史。“邸阁乡”为1951年通许县行政区划开始沿用的名称,沿用至今。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