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党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民俗风情

豫剧祥符调

发布时间:2017-03-31 来源:《开封市志》 阅览50次

豫剧祥符调,是以开封为中心的地域内形成的一种豫剧流派。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开封称祥符县,故称其声腔为祥符调。

开封素为戏曲之乡,自明代以来,一直是河南戏曲活动的中心。这一丰厚的戏曲土壤,为后来豫剧祥符调的萌生尊定了良好的基顾。

祥符调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的《杞县志》,以开封为背景,成书于乾隆十三年至四十二年的《岐路灯》也有类似的记载,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的《杨州画舫录》中,把“梆子腔”同京腔、秦腔、弋阳腔、罗罗腔并列,统称为花部,同雅部一起“以备大戏”。说明此时的祥符调在艺术上日臻成熟,开始流行于省外。

随着祥符调的成熟和发展,培养演员的科班亦相继出现。乾隆年间,祥符调有蒋门、许门两家。许门(许长庆)办的科班在封丘清河集,蒋门办的科班在朱仙镇。黄河决口后,蒋门向四方发展,传到商丘一带的叫豫东调,传到豫北濮阳一带的叫大高调,传到周口、许昌一带的叫沙河调。许门则始终在开封附近活动,后经许老六的手在光绪年间办了8个科班,其中就有开封的义成班、公义班、天兴班,杞县的全盛班、顺成班、捕班班等。

祥符调的演出范围主要在农村“跑高台”,初以祥符为中心的“内十处”,即祥符、杞县、陈留、通许、尉氏、鄢陵、中牟、兰封、考城、封丘。后来又拓展到“外八处”,即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项城、沈丘、扶沟、鹿邑。辛亥革命后,祥符调才跻身于省垣。

清末民初,开封祥符调的名演员有:名须生李光苍、罗台王、张震中、陈玉亭、张子林、张新田;名小生刘朝福、王金玉(小火鞭);名丑李德魁、张洪盘;名旦李剑云(戏状元)、时债云、林黛云、阎彩云等。本世纪30年代,樊粹庭在开封设立豫声剧院,对祥符调的科白、声腔、表演、化妆、音乐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除旧布新,使祥符调以新水平和新风貌出现于戏典舞台。同时也孕育出一大批优秀演员,有后来被誉为“豫剧皇后”和“河南的梅兰芳”的陈素真及陈素花、司凤英等;文武生有赵义庭、刘岱云、陈玉亭、张子林等。40年代开封祥符调成名的有:吴碧波、王素君、高兴旺、桑振君、刘荣花、徐艳琴、李景亭、邓银芝、杨春玲、陈慧秋、牛得草、王秀兰、王敬先、关灵凤、谢顺玉、谢顺明、王少兰等。

祥符调经过长时期的孕育成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及其表演程式。它以“5”为主音,旋律上行,走上五音,以中州音韵和开封语音为基础,跳度大,多俏皮腔,真假嗓结合并用。大抵净角重宏亮,生角重清越,旦角重圆润柔曼,  花腔多。在表演程式上,讲究手、眼、身、法、步、心、神、意、念、足。在脸谱上分:红忠、黑刚、白奸、花暴、紫英雄。演员把每个行当的表演概括为:短打——“身如蛇行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如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长靠武生——“走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小生——“走路轻,身上松,呛白清”;旦角——“出门按鬓角儿,双手撩领窝儿,两边看绣鞋儿,再整衣裳角”;闺门旦——“上场伸手似撵鸡,回手水袖搭手背,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鞋底”;“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甩汗巾”。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