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党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节日节会

春 节

发布时间:2017-06-16 来源:《开封市志》 阅览61次

春节,俗称"新年"、"阴历年",是中国民间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开封民间流传春节俗语是:"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因此,每年已届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了。

 

 

 

腊八  开封过腊八,早在北宋时期已十分盛行。这天城乡居民无论富贵贫贱,都要吃梅花粥(即腊八粥)。粥以小米、大米或糯米,加入红枣、花生、柿饼、豇豆等炊煮而成,口味香甜,味美适口,故民间久传不衰。现在腊八粥用料和过去大致相同,一般用江米、红枣、花生仁、核桃仁、杏仁、山楂、苹果、莲子、百合、粟子、山药、白薯等熬制而成,味道香甜,富于营养,老幼皆喜食之。俗语日"腊八腊八,冻掉下巴;吃过腊八粥,再冷也不愁"。

 

 

 

祭灶  北宋时以腊月二十四日为祭灶日,明清以后改以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延习至今,因而有:"二十三,祭灶官"之说。据传这天晚上是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一年善恶的日子,故而人们莫不诚惶诚恐的为其饯行。在灶君像两侧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摆上猪头、鸡、鱼三牲供品,另装黑豆谷节草一袋,为灶君喂马,然后燃香、烧纸,男性主祭(因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之俗),跪叩祈祷,乞求灶君上天汇报时要"好话多说"。又唯恐灶君到时说漏了嘴,遂以灶糖抹之灶君像之口,即是为了封其嘴,又含有抹蜜之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旧习逐渐废除。如今腊月二十三日,除了买些灶糖,作消遣食品,兼有一定的节日意义外,其余都已不复存在了。

 

 

 

交年  祭灶的次日,即腊月二十四日,古人谓之"交年",即现在通常所说的"年关"。从这时起家家户户为筹备过年,一天紧似一天的忙碌开来,直到三十日,日程排得满满的。俗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宰只鸭;二十九杀猪打酒;年三十贴门旗、包饺子。"当然,以上只是个大概安排,除扫房子、蒸馒头、贴门旗、包饺子以外,其余并非一定要按照上述所说时间去办。

 

二十四扫房子,家家格守,都要在这天进行。年关扫房子,不同于平日一般打扫卫生,不单要把所有房间的天地四壁,角角落落扫得干干净净,门窗玻璃,桌椅板凳,锅碗瓢勺,盘盏杯筷,案板锅排,都要刷洗得清彻明洁,而且各种摆设、字画都要整理一新;尤其各种祭器,如锡制或铜质香炉、烛台、花插等,更是要打磨得漆明锃亮,耀眼夺目。

 

二十六蒸馍头。蒸馍这天忌互相走访串门,说是一怕带来"生气",馒头就蒸不熟了;二怕带跑了"福气",一年诸事不遂。馒头上笼以后,默祝今年的馒头蒸的又白又大、又匀实、又周正,以此来预卜未来一年吉祥与否。馒头,开封习称"蒸馍",园如丘状。馍下笼后,将馒头一个一个摆在案板或锅排上,俟尚有余温时,在馍的顶部点以五个红点成花朵形,这样又白又大的蒸馍点红后,又平添了几分节日春色。

 

除馒头外,还要蒸些素菜包、豆沙馅包、枣花、大枣山、面人物、面动物等等。这些大小不等的刺花馍、面龙、面虎、面兔、面刺猬、面鼠、面鱼以及面寿星、八仙戏剧人物等,多达数十种,个个如生,琳琅满目,逗人喜爱。

 

年节蒸的馍,一般能吃到正月十五左右,有的能吃到二月二,以显示富足。贫下人家蒸的馍也要吃到正月初五,但不能吃完,留下几个待正月十五和二月二吃。

 

从祭灶次日起,妇女们在家忙打扫洗涮和蒸馍的同时,男主人则忙于上街市采购各种年货。辛亥革命前后至民国时期,开封徐府坑街、鱼市口街、东西大街、南关菜市街、宋门关街和曹门大街都是年货中心大市场。每日约五更时分,城区许多背街小巷杀猪之声不绝于耳,天色平明,市场难以胜数的肉架子上,即挂满整扇的猪肉,供人选购。各类干鲜、荤素以及水产品、年画、鞭炮,各种神像和香烛纸马、黄表、金银箔等迷信品,花布、簪花、首饰、儿童玩具等等,凡年关应时之物,应有尽有。还有各地名特产品,如荥阳的柿饼、宝丰的苹果、新郑大枣、黄河鲤鱼、淮阳的黄花菜、山西核桃、江南水果、以及海带、海哲、海参、鱿鱼、木耳、各色好酒、调味品及各种佐料等等,尽可随意选购。

 

在充斥年货市场的众多纸印神像中,购卖灶君、门神、财神及天地全神者最为普遍。尤其灶君像,不论贫富贵贱,人口多寡,家家户户皆购一张。凡购神像,不能说买,而要说"请"。灶君被奉为"一家之主",而且在灶君神像的上端印有案头,绘有五爪金龙以为周缘,内印未来一年十二个月的大小时辰,有无闰月,闰几月和二十四节气交发时间,望之一目了然。

 

旧时纸印的版画神像,尤其灶君、门神、年画,以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套色水印最为上乘,在开封民间享有盛名,行销省内外。

 

 

 

除夕  除夕,也称除岁,又称除夕夜,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即民间所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开封称除夕夜为"年三十"。"年三十,贴门旗"由来已久,门旗即门对,开封俗称"对子",春节贴的对子谓之春联。

 

开封贴春联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人们普遍愿望的一般吉祥词语;一是反映各行各业自身特点的独特联语。当然其中有些难免带有封建色彩。

 

写春联所用的纸有玄丹、硃红、红地泥金、洒金、贴金、冷金等。唯灶君像两旁用绿色或银绿纸,庙宇用黄色纸,均墨书黑字。家有丧事忌用红绿色纸,三年守孝期间,大门贴深蓝色纸,粉书"守制"二字,以示守孝。

 

春联语用于门框者多为五言、七言、九言,用于门心者多为四言、七言或八言。门框门心联,多者十余言以至二三十言。七言以上门心联,一般要写成两行。四言联语有"花开富贵,竹报平安"、"风和日丽,人杰地灵"、"时和景泰,人寿年丰";五言的有"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六言的有"爆竹声中除岁,桃符万象更新";七言有"五风十雨皆为端,万紫千红总是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堂屋门联有"堂开瑞日金满地,帘卷春风玉燕来"。士绅之家门联多写"河山新气象,礼乐旺门庭"、"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代至圣垂千秋"、"读君陈篇帷孝友于兄弟,遵司马训积阳德于子孙"、"传家有道帷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商贾店铺春联有"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牵半理财"、"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藏达三江";酒店门联有"李白问道谁家好,刘伶回答此处高"、楣额写"闻香下马"。戏院柱联有"三五人可抵千军万马,六七步能行十万八千"。商店柱子上还贴报条,上写"捷报××商号某年岁次××大吉大利,财岁万钟"、"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除春联外,多数居民家庭还在日常所用各种器物上贴吉祥词语,如斗上贴"日进斗金"、钱箱上贴"黄金万两"、水缸上贴"川流不息"、马车上贴"日行千里路,夜走八百程"、牲口槽上贴"槽头兴旺,六畜平安"、大门墙上或树上贴"抬头见喜"。

 

建国后,联语内容为之一新,常见的有"翻身全靠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党的恩情深"、"上下五千年驰马追风纵观华夏文明史,方圆十万里飞龙滕宇俯瞰九洲壮丽图"、"泰山铸神马,黄河化龙人"、"红砖红瓦红对联日子红似火,绿山绿水绿树荫生活绿如春"、"你致富我致富人人致富国家富,山争春水争春处处争春神州春"、"泛舟沧海放眼天下风云,立马昆仑胸怀社稷兴衰"、"百业农当先丰衣足食,千秋民为本富国强兵"、"盛世过佳年洋洋喜气暖大地,祖国又新春勃勃生机遍中华"。现在写春联多数已不像过去那样考究,凡能掂起毛笔的自己写,自己不能写的求别人代写,或者干脆到书店或街市摊上买几付回来贴,倒也省去许多麻烦。

 

守岁,年三十夜全家终夜不睡,以送旧岁迎新春,谓之守岁。守岁之夜还要妪岁,用松柏籽或苍秫、树根疙瘩,在灶塘内燃烧,通夜不灭。

 

旧时一过祭灶日至年三十,有债务关系者上门讨债者一天紧似一天,还不起债者则东躲西藏,熬到贴上对联,讨债者便止步不来,才能过个安生年。就连乞丐也停止上门讨要不再打扰。

 

贴罢门对,傍晚将祖宗遗像请出于中堂挂好,将神牌要放于供桌上。接着在神牌前摆荤素供品,继之点烛、燃香,然后由长者带领全家先向门口拱三拱,表示接神迎神,主祭者跪下三叩首,焚表奠酒,在一片爆竹声中,其余家庭成品依次叩拜。然后晚辈向长辈叩头,谓之辞岁,长者照例给以压岁钱。入夜,院内遍撒芝麻杆,谓之"撒岁"。

 

迎神祭祖毕,即开始包饺子,以待次日晨起时食用。也是消磨守岁时间的一个好办法。

 

旧时,年三十贴上对联,百业开始休假。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百业封门、戏班封箱、裁缝封剪、厨子封刀、六陈封斗、说书的封板等诸多名目,并有许多繁杂的仪式,这里不再一一赘记。

 

 

 

正旦  正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开封俗称大年初一。开封初一五更起,全家围桌吃新年第一顿饺子,这时,四邻八街,城乡内外,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吃过饺子,放罢鞭炮,人们便整理衣冠,男人们便四出向邻居友好拜年,主人热情迎于院内。平辈人彼此拱手,互道新年好,晚辈要进中堂给长辈叩头。长辈不去晚辈家拜年。拜年时间只限于初一上午半天,如下午去则被视为不敬。有走不到者,节后相见,可说声"拜个晚年吧",对方答日"老俗礼了,免了"。也有些人家这天上午大门紧闭,以免去许多麻烦,但被认为是"不近人情"。以往妇女要等到初一下午或初二以后才能出来拜年,如今男女平等,此忌早已不复存在。青年妇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或单独,或携幼儿,或邀数人同行,一路欢声笑语,喜意盎然。

 

 

 

初二  农历正月初二,主要是闺女走娘家的日子,闺女、女婿相伴而行,有小孩的定要带上,俗云:"请闺女,带女婿,小外孙也跟去",其乐融融,皆大欢喜。建国前,开封五关及四郊农村,初二这天闺女走娘家所乘快骡轿车装饰一新,四面八方交相奔驰,络绎不绝,另有一派气势和威风。

 

闺女初二走娘家,必带以年节礼品,有时尚糕点、红白好酒、鲜鱼烧鸡、各种水果、各种罐头、茶叶及某些土特产品。上述仅只是一个大概范围,种类、数量多少,概由各自酌定,没有任何的清规和戒律。

 

闺女、女婿到娘(岳)家后,先向祖宗影像或牌位三鞠躬,然后再拜父母,外孙给姥姥、老爷拜年,例给外孙以压岁钱,数额从优,中午,岳父母以丰盛席面款待。家居城内者,一般于当天下午返回;城郊四乡一般是女婿当天返回,闺女留娘家小住,于初五前返回。

 

初五俗称"破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初十普遍吃烙饼,习称"烙馍"、"十烙"(与实落谐音),盼今年日子过得实实落落。到此,一年一度的春节便告结束。

 

还应提及:初二到初五,这几天里家家户户除了会朋友宴饮外,大都上街游玩。这时,开封的民间游艺纷纷出现在街头,由各区街组织的传统游艺如秧歌、旱船、高跷、成台的戏剧人物,郊区的大鼓、舞狮、舞龙等节目精彩纷呈。近年来,市属五县亦各组织大型春节游艺队会师于开封城里,他们不仅带来了各俱不同风格的唢呐队、高跷、旱船、五鬼闹判等节目,已搁置多年的通许等县的举阁、肘阁、抬阁又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把春节游艺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观者如潮,不可驻足。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