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党史上的今天
当前位置:首页文献资料

开辟豫东工作 组织群众抗战

发布时间:2019-04-10 来源:开封党史方志网 www.kfdsw.com 阅览72次

王静敏

1938年2月,我去开封向中共河南省委刘子久同志汇报工作。省委为了我便于工作,决定调我到杞县任中心县委书记,委员有杜省吾、谭志正、段佩明。在我到杞县工作的同时,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的政训处,收了一批平津流亡学生,办了一个民运指导员短期训练班,结业后,派至河南省各县及专署,指导抗日救国活动,豫东各县平均二三名,其中少数为中共党员,多数为主张抗战的热血青年。省委交给了我在豫东各县的几位党员的关系,让我亲自去接头。我去接头的有陈留县的刘增奎(即刘野亮)、商丘的曾枚、胥照五等四五人。商丘专署民运指导员宋克斌(原西北军军人)的助手、进步人士尹镜湖,我到商丘时,和尹会过面。派在杞县的也有两名非党青年,和我们关系很好。

我到杞县后,被安插在杞县私立大同中学以当教员作掩护开展工作。大同中学是一所有革命传统的进步学校,历来有我党党员在该校教书。该校的校长叫王毅斋,是留学德奥的博士、社会名流,是位无党派进步人士。他常在外,我未见过他,实际在校负责的是杞县名门青年孟海若。他愿意接受我党的领导,共同组织武装抗日斗争。当时在该校任教的老党员杜省吾、段佩明等,学生党员有任培棠等。我到该校后发展的党员有十多名,现在记得的有教员韩晓亭、王乐超、学生有徐树森、王可顺、马永新、王家贤(田畴)、赵森林、冯金声、李玉兰(女)、刘海芳(女)……通过培训民运指导员的名义也举办了抗日训练班,分派到各区乡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全县党的组织也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除大同中学外,发展到了县立师范及县城以南的傅集,邢口一带农村。这个时期,除与我同时来杞县的谭志正外,省委还派来了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干部邓海望同志到杞县工作。

1938年5月底,徐州沦陷,豫东紧张。中共河南省委派组织部长吴芝圃同志来检查工作。豫东各县相继沦陷,国民党派兵在郑州附近的花园口炸开黄河堤,企图组织日军西侵,造成了豫东大片黄泛灾区。吴芝圃遂留豫东实施领导。我们以睢杞太三县的党员和进步青年学生为骨干发动农民,很快组成了杞县的第一中队,谭志正为中队长,我为指导员;睢县为第二中队,姜朗山为中队长,张辑五为指导员。收购了一些国民党溃兵的枪械。紧接着,我们的抗日武装在杞县城南(花胡寨)打击了下乡抢粮的日军一个小部队,缴获了两辆汽马车和被抢的粮食,鼓舞了新成立的抗日游击队和当地群众。后又组织进行了睢县长岗的战斗,赶跑了降日反共的原国民党区长、维持会长张心贞。在抗日游击队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宣布成立了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下辖三个大队。吴芝圃为司令,孟海若为副司令,王海山(省委派来的红军干部)为参谋长①(查证王海山应为副司令)。我为政治部主任兼一大队教导员。张辑五为二大队长兼教导员,李寿山(李少棠的堂弟)为三大队长,王鸿钧为教导员,全支队千人左右。其中一、二大队为党绝对领导的武装,三大队为统战性质。在使用干部上,吴芝圃同志及我党的几位干部和孟海若发生了争执,他要任用旧军人为大、中队军事指挥员,我们要任用政治上可靠的我党党员。最后,在领导层中,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和吴芝圃的思想工作,绝大多数的军事指挥员还是按我们的意见配备了。这件事对党能否绝对领导部队意义重大。首先应归功于经过大革命失败取得了教训的吴芝圃同志,他曾在大革命时期,领导杞县农民暴动,夺取县城,短时间内当过我党的杞县县长。

是年七、八月间,三支队一、二大队又组织攻打据守杞县城南贾洼的土匪武装张玉如部。因系白天强攻,缺乏战斗经验,不克而还,参谋长王海山负伤,不久,离队回后方养伤。牺牲了数人,内有优秀青年党员赵森林同志,影响了部队的士气。

不久,中共河南省委肖望东同志率一个大队来杞县和我们会合,夜袭消灭了一股伪匪,缴获包括重机枪在内的机步枪百余支,士气民心为之一振。

我党领导的抗日部队组建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不懂得组建政权,吃饭靠在村民家挨户摊派,供给无源。秋风渐凉,如何解决被服问题,愁思不解。无奈中没想起了可否去找一下民运指导员宋克斌,请他们给予资助。这时宋正随国民党商丘专员公署由商丘逃至淮阳。吴芝圃同志派我和胥照五同志由杞县去淮阳找宋克斌。行至淮阳边境附近,得知日军刚占领该城,遂临时改道至西华找豫东(西华)特委商量。(因为西华县国民党的县长为楚博是我党的特别党员,全县政权,武装都在我党掌握之中。)他们建议我们到竹沟找省委请示。我和胥照五同志又由西华赴竹沟。在火车上碰见一位佩带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证章的近三十来岁的英俊军人,随带一名警卫员。至确山联络站,再遇见他,经介绍,始知他就是河南省委军委的负责同志彭雪枫。他叫我们到竹沟向省委汇报后再研究。我记得是1938年9月18日到达省委所在地竹沟的(此处对外称新四军八团留守处),见到了除彭以外的省委负责同志黄岗(朱理治)、陈少敏(女)及王国华等同志。他们听我汇报了三支队的发展情况及目前的困难后,答复说彭雪枫同志即将率部队东进豫皖苏敌后,待他到后处理。并告诉我们三支队已西渡黄泛区,至临近西华的扶沟县境内筹措御寒衣服。我们回到扶沟,找到部队,只来了第一、二大队及支队部。孟海若及第三大队仍留睢杞太。见上级又派来周世源同志任支队参谋长,黄思沛、冯胜同志任大队军事指挥员,募捐来的土布用草木灰染后,正在赶制御寒衣服,部队也正在进行正式训练,顿觉心情宽慰。

10月初,彭雪枫以新四军游击支队名义由竹沟率二百来人东进至西华,召集党员干部开会,讲解在豫皖苏平原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意义与可能,统一了大家的思想。经准备,于10月12日在西华的杜岗,开全体军人大会,宣布三支队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当时称合编),支队司令员彭雪枫、副司令员吴芝圃(实际分管地方党的工作),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副主任兼组织科长谭友林,我为政治部民运科长。一大队大队长黄思沛,政委李耀,二大队长姜朗山,政委滕海清,三大队长兼政委张辑五,冯胜为副大队长。

整编后,即东渡黄水,进入敌后。行军途中,在淮阳的窦楼,与日军的骑兵巡逻队遭遇,战斗中参谋长张震及彭司令的警卫员程朝先负伤。战斗后继续东进,同时派出侦察队,沿途调查捕捉投敌的地主老财,并向他们罚款,筹集军饷,保证部队的最低生活水平。

经鹿邑县城,(该县国民党县长魏风楼系西北旧军人,和我党有关系,愿合作抗战),到大刘庄一带,休整半个多月,训练部队,开展地方群众工作,秘密发展党员,对红枪会、大刀会进行了统战工作。然后留下一个小留守处,其余全体指战员千余人于11月回师睢杞太地区。消灭了胡祥生、张玉如等多股土匪武装,带出了孟海若及第三大队(李绍棠未来)。我于该地又招收来一批青年学生,组成了支队政治部的“青年先锋队”(即拂晓剧团前身)。在睢杞太活动约半个月,支队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豫皖苏地区党、政、军、民工作的最高党组织)除留下民运科干事马庆华同志及一部枪械组成一个新的大队及地方党委,坚持睢杞太地区武装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外,全支队胜利返回鹿邑,驻该县城南的白马驿。返回途中有时白天行军,高唱抗日歌曲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第一次看不见扩大了的部队的首尾。也第一次领到了零用钱——一块银元,心中十分欢欣。

到白马驿后,时已十二月底,天气寒冷,该县现场魏风楼支援了我们一批有衣无扣的大襟式伤兵棉衣,解决了部队一个大问题。部队在白马驿紧张地进行军政训练,开展文娱活动,吸引了不少青年农民参军。在这里,部队兴高采烈地欢度了支队组建以来的第一个元旦,彭雪枫同志和张爱萍同志(当时分在魏风楼部进行工作)在庆祝大会上,相继发表了宣传鼓舞作用很强烈的讲话。

元旦过后,部队首战亳州,夜袭全胜,毙敌伪数百。支队即经亳州境,继续东进至永城、萧县、宿县、涡阳、蒙城一带,大规模地发动群众,扩大部队,开展建设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1985年7月于南京

作者简介:

王静敏,河南省洛阳市人,1918年出生。南京军区原副政治委员。1937年8月,王静敏回到河南,负责领导开封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他担任中共豫东工委书记。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