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谥号“孝肃”,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古人云:“人以地名,地以人名”。人们说到包拯,立马就想到开封;而提到开封,马上就会联系到包拯,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开封曾是北宋的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人口逾百万,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灿烂,创造了人类的高度文明,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性大都会。包拯出生于安徽合肥,在开封考取进士,为官26年中有15年是在开封任职的。包拯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断案公正,被百姓誉为“包青天”。开封成就了包拯的美名,是包拯的自豪;包拯名扬四海,人人都知道开封出了个包青天,也成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重要象征,是开封的骄傲。
包拯在开封担任过许多官职,他洁身自好、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公正断案,受到百姓拥戴。
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入京任殿中丞。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于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嘉祐六年(1061年),包拯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数日后,拜枢密副使。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