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生坚持“清心治本、直道处世”,以清廉、刚直名重于世。曾巩称他“仕至通显,奉己俭约,如布衣时”。他不但自身廉直,而且重视约束子弟。
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十三日,包拯正在枢密院处理军机要事,突然发病,从此卧床不起。包拯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大儿子包繶已经去世,小儿子包绶只有五岁,还不太懂事,谁来教育他?他将来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思前想后,他提笔写下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前三十七字训辞、后十四字押字。严厉告诫: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不许走进包家大门;他们死了以后,也不允许把他们埋葬在包家的坟茔上。凡不遵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字。在家训的后面,包拯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这段文字刻在石块上,并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代子孙。”原文又增加了这十四字。
包拯家训的内容,虽然只有寥寥三十七字,但是字字珠玑,万古流芳!它凝聚着包拯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足为世人风范,令人肃然起敬。“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包拯的赞美、景仰和无限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