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节气“湿热交蒸”到达顶点,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雨量充沛,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作为夏季的压轴节气,大暑将一年中的热度推向了巅峰。苦夏难熬,宋代文人用诗词留住了不一样的生活美学。
【枕书消夏】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炎炎烈日如此顽固,一丝丝的凉爽风意都难觅其踪。曾几以三种方式应对暑热。一是精神避暑,借“经书”转移注意力,体现儒家“心静自然凉”的理念。二是饮食降温,瓜李浸水冷藏,契合《齐民要术》记载的“沉李浮瓜”消暑法。三是空间选择,择深院茅屋避日,与《梦溪笔谈》中“竹深避暑”的物理降温法一脉相承。
此诗以寥寥数笔勾勒出夏日酷暑的焦灼与古人应对炎热的闲适之态,既写实又抒情,展现了宋代文人独特的节气观与生活智慧。心静了,暑气自然消退,伴身物件不多,赏兰之雅不减,自然能探得清爽,“又得浮生一日凉”。
【清笛送凉】
侍女昭华的蕲竹笛声,婉转悠扬,穿透水下,就连深潭底的游龙也跟着吟唱。这位吹笛的玉人应该来自广寒宫吧,带我们进入到一片清凉的世界。什么时候为人们洗尽这高空的暑热,散落下来化作霜天落叶之秋风呢。
纵览全诗,由笛声到玉女,由暑热到秋凉,意境高远,使人如临清泉,如入广寒,一扫暑热之难耐,进入到一个艺术空灵的境界中去。奇思妙想之盼,为苦夏的人们送来一丝清凉。
【鱼戏新荷】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梅雨过后的天空格外明净,微风中夹带着丝丝凉意,高大的柳树上蝉鸣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台榭之间,远望池波荡漾,鱼儿在水中嬉戏,不时触动新生的荷叶。这一动一静之间,夏日的生机与活力尽显。进入室内,薄薄的纱帐轻轻飘动,轻盈的羽扇在手中摇曳,枕席冰凉,深院内一片清凉。这样的环境,让人心生惬意,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自己就像是那无忧无虑的小神仙一样,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自在。
“无事”也并非懒散,而是放下执念后的轻盈。古人云“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正得此意。“小神仙”之喻尤为精妙,不慕蓬莱大道,只要一时超脱,平凡日子亦可品出仙味。让人禁不住沉浸在词中的悠然之态,周邦彦的气度,已然带我们越过了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