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 立秋
发布时间:2025-08-07
来源:开封党史方志网 www.kfdsw.com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常常被视作秋季的开始。立秋之后,自然界中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作物趋向成熟,提醒着人们距离收获的季节更近了一步。
然而,秋已立,凉未至。人们根据生活经验,以中午12点为界,将立秋划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今年立秋时间是8月7日13时52分,属于晚立秋,所谓“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依旧要做好防暑降温。且立秋恰恰位于小暑、大暑、处暑之间,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第三热的节气,因此中医又将立秋至秋分前这一时段称之为“长夏”。该节气特征,在宋代诗人王十朋的笔下亦有所体现。
【暑气犹在,清风未凉】
立秋
王十朋
节物催吾老,天涯见立秋。凉微金尚伏,暑炽火初流。
家远思尝稻,年衰怯戴楸。归耕期已近,河汉望牵牛。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四时八节”之一,在立秋这个时间节点,人们对于季节更替的感触尤为明显,极易生发时光荏苒、节物催老之感。此时,虽偶有凉意,但秋气尚伏,并未完全取代夏暑,因此整体的气候特征依然持续炎热的状态,夏秋过渡时节的微妙变化尽收于诗人笔端。颈联“家远思尝稻,年衰怯戴楸。”则转向立秋的习俗活动——戴楸。楸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戴楸即为戴楸叶,《东京梦华录》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
王十朋生于宣和年间,他亲眼目睹北宋盛世终结,家国巨变之后,远离故乡,只有“家远思尝稻”的念想时时萦绕心中;他年近半百高中状元,却因“年衰”而不敢直面岁月的流逝,于是“怯戴楸”。在这短短的四十字中,诗人苦夏盼秋的殷切期待、漂泊天涯的思乡情切、英雄迟暮的怅惘之情层层显现。
【立秋喜雨,收尽袢热】
秋夜雨·和韵刘制几立秋夜观月,喜雨
吴潜
不嫌天上云遮月。雨来正是双绝。雷公驱电母,尽收捲、十分袢(fán)热。
三更又报初秋了,少待他、西风凄冽。灵悟话头莫说。且唱饮、刘郎一阕。
吴潜生于南宋,曾两度拜相,其词与辛弃疾风格相似,沉郁豪放。立秋之夜,吴潜与友人外出赏月,恰逢雷雨大作,收捲袢热,词人祈盼凉秋的急迫心情仿佛也随着雨滴洋洋洒洒铺陈开来,以雷霆之势书自然之变,字里行间充满豪迈洒脱之情。正如农谚所说“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逢雨,不止带来清凉,充足的水分也有利于作物生长,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
立秋之后,进入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同时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此时应以“养收”为原则,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静待秋风送爽,闲话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