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中,中国人民英勇不屈、顽强战斗,其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其气概耀千秋、留青史。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开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配合挺进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广泛发动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了水东、水西抗日根据地,参与建立了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开封及周边各县的日伪武装,有力地打击和消灭了日本侵略者,使开封地区党组织和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大发展,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全面呈现开封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赤诚报国的家国情怀,引导全市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抗战精神,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开封力量。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特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栏,欢迎广大读者持续关注。
汴地英雄谱
王介夫
“王介夫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的优秀干部。1939年,他创建了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为坚持、发展、巩固睢杞太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睢杞太地区受群众爱戴的抗日英雄。”日前,中共杞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周光向记者讲述了王介夫在抗日战场上的英勇事迹。
王介夫,原名王法濂,1914年5月生于河南省杞县宗店乡程庄村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7月,王介夫加入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先后从事宣传、统战工作。同年10月,王介夫被任命为合编后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参谋。在豫东地区日、伪、顽、会、匪等反动武装混杂的复杂形势下,他经常只身出入于太康县、通许县、杞县、睢县等地区。
1939年1月,王介夫被中共豫皖苏边区工委派回杞县,负责筹建兼具抗敌、自卫、民主政权三重性质的抗敌自卫团。他以共产党员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主动向上级提出:杞县傅集的孟紫垣先生是睢杞太地区的知名爱国进步人士,享有支持共产党的崇高声誉,应让孟紫垣担任抗敌自卫团总团长,自己任副总团长。这一建议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赞同和支持。
王介夫依托孟紫垣的崇高爱国声誉和广泛社会关系,运用多种方式深入农村各阶层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和宣传发动工作,并于1939年2月中旬在杞县傅集赵村召开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成立大会。杞南、睢西、太北和通许县东部有威望的开明爱国人士、抗日进步人士数十人参加了大会。会上,王介夫宣布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成立。总团长孟紫垣也在大会上号召睢杞太地区各界知名人士共同出力,团结一致,共同抗战。
由于当时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总团机关经常随部队流动。孟紫垣虽热情高涨,但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因此多由王介夫主持工作,处理总团日常事务。王介夫非常重视总团机关的自身建设,为适应“抗敌自卫”的需要,他吸收了王法洲、段钦堂、韩振业等骨干力量到总团部工作。1939年5月,为集中兵力粉碎敌人进攻、保护群众利益,王介夫同中共睢杞太特委书记马庆华在杞县东南部程庄村整编了各分团武装,主力升级为总团常备武装部队,共计5个中队500余人。总团部增设了参谋处、副官处、政治处等机构,以及特务中队、通讯班等部队。
王介夫积极组织杞县、睢县、太康县各地分团建立抗敌自卫武装,并派出工作人员四处搜集枪支。经过半年努力,先后共建立22个分团(杞县9个、睢县6个、太康县7个),各分团共组建了22个常备队。同时,王介夫还亲自率领总团部队在杞县、睢县、太康县三县边境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剿匪反霸、打击汉奸、反对资敌、挖沟破路、抗战支前、征粮藏粮等工作。
1939年7月26日,王介夫在睢县西南部边境张村战斗中,夜间为指挥部队冒雨突围,不幸落水牺牲,年仅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