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台春色是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相传在开封东南有一座自然形成的宽阔高台,因高台附近居住有“繁”姓人家,因此取名为繁台。
繁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台子呢?繁台其实就是一个很自然的土台子。只是在平原地区土台、沙丘、山包等自然凸起的地貌较少,所以平地之上偶尔出现一个高一些的土台便感觉特别稀奇和珍贵。
据说,繁台远在晋代就有,那时还是一个很自然的野台子,上面长满了树和一些野生植物。到了五代的时候,后梁高祖朱温有一天路过这里,并看上了这个土台子。于是,他便下令将这个土台的中央开出一块平地,用于传武习武和检阅军队。故此,繁台才正式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了一方宝地。
到了后周的时候,周世宗柴荣也看上了这个繁台,当然他并没有像后梁高祖朱温一样用以检阅军队、演绎全武行当。周世宗则是另起炉灶,在台上建了一座寺庙。他思想着在这个清幽之地想想自己的心思,回顾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程,总结总结自己的成败得失等。说来也巧,在寺庙落成的那一天,恰逢周世宗的生辰“天清节”,于是,他脑子灵光一闪,便为该寺庙取名天清寺,并在此寺让人专门记录自己的功德。
到了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皇袍加身之后,赵匡胤便把后周末代皇帝周恭帝从皇宫里赶了出来,并让他住进了记录他爹功德的天清寺。意思很明了,功德簿要是自己的才行,躺在别人功德簿上作威作福是不行的。后来有一天,赵匡胤感觉此地风清雨润风水很好,于是便把周恭帝从天清寺撵了出来。与此同时,赵匡胤又付诸许多人力、物力、财力加修了天清寺,其中就包括现在的繁塔。
北宋的时候,繁台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清人胡介祉曾写过一首诗:“一台高于城,河水不能汲;留得古时地,依旧春花月……”由此可见,开封城在没有被黄河水多次淤积之前,繁台似乎有一座小山那么高。当然,现在的繁台已没有那么高了,它只稍冒出地皮一点儿,已称不上高台了。古时候,繁台是人们的好去处,尤其是初春时节,人们郊游、踏青、赏花、作赋常到这里。这是因为繁台之上,树木葱茏、花草并茂,而繁台之下,放眼千里、一望如碧。进入初夏更是如此,杨柳依依、晴云碧树、殿宇峥嵘,避暑纳凉、饮酒赋诗烧香拜佛之人不绝。北宋诗人石曼卿也曾道出过繁台春色的繁茂状况:“台高地迥出天半,见皇都十里春。”
这偌大的汴京城,为什么就繁台春色繁茂盈盛?这春色繁茂的根源来自哪里?是普普通通的植物、泥土和雨水的关系吗?显然不是,若是简简单单的植物、泥土和雨水的关系,那么全城任何地方都可以出现同样的春色,而不必单单称之为繁台春色了。
时间久了,渐渐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绝世而独立的繁台春色一定会和另一块丰沛的水源有关。什么水源呢?在古代有水源的地方有4个:海、河、湖、井。开封地处平原,又是内陆,海是不可能有的;河开封有,但都没有经过这个地方;湖开封也不少,但都在城中,都偏于城市的北半部,繁台之侧没有湖,也没见过有湖的记载。按照排除法推算,在繁台之侧最有可能有的只能是井,也就是说正因为有了井,繁台才世代繁茂,才成为汴京最著名的八景之一。后来翻阅资料也证实了笔者的推理和判断。原来,在这高台之上、繁塔南侧真有一眼久负盛名的甜水井,他的名字叫玉泉井。
说起玉泉井,老开封们几乎无所不知。其原因是,在开封的井中能称得上泉的井少之又少。据不完全统计,开封仅有两眼可以称泉的井,其一是位于繁台之上的玉泉井;其二是位于徐府街附近的甘泉井。
就玉泉井而言,且不说其他,仅就一个玉字就把人征服。玉是什么?玉是山中千亿年石头的精灵,是石头中的极品,它通透、温润,青字着色。把握之时,生津止渴,心律宁静;观摩俯瞻,生命涌动、生机勃勃。所以当井以玉为名,其清、其静、其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据说,玉泉井开凿于宋代,和繁塔几乎同时立世。唯一有所不同的是,繁塔管的是千年的香火,而玉泉井管的是千年的春色。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