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何能寄应开封府试
发布时间:2025-08-22
来源:开封党史方志网 www.kfdsw.com
北宋嘉祐元年(1056)三月,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兄弟赴京师,七月即应开封府试得解。次年,兄弟两人又同登进士榜,一时荣光无限。然苏轼兄弟乃眉山人,何以能在京师应试?此与北宋科举户籍制度似有相悖。
北宋科举,素有“解额”之别。各地州府解送进士的名额多寡不一,东京开封作为首都,解额宽裕且文化资源集中,自然成了天下士子眼中的“科举福地”。但按制度,士子需回原籍参加发解试,异地应考便需“寄应”。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的诏令规定:唯“显无户籍”或“离本贯难返”者,经官员保举,方可在开封寄应。
宋代虽严令禁止“冒籍”,但“保举”措施的实行,为特殊人才开了渠道。苏洵携子进京时,曾在成都拜谒知州张方平。这位以“刚直敢言”著称的官员,读罢苏轼兄弟的文章,惊为“天下奇才”,他亲自对苏轼二兄弟进行测试,并为其二人写推荐信。
从眉山到京师,是千里路途,更是才华的奔赴;从府试到礼部会试、殿试,是层层考验,更是实力的见证。北宋的繁华背后,是盛世与英才的彼此成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是识才者以慧眼为舟,载着少年意气驶向更辽阔的天地。真正的才华,从不会被地域限制;真正的时代,永远为栋梁留出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