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历史上的今天

烽火古城 精神永续

发布时间:2025-09-04 来源:开封党史方志网 www.kfdsw.com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80年前,古城开封在日军铁蹄下历经数年苦难,始终激荡着不屈的抗争力量——水东抗日根据地的烽火、开封孩子剧团的战歌、工人与民众的觉醒,共同铸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魂。今日开封,从红色遗址修缮到校园抗战教育,从纪念活动常态化到文创产品传承,正以多元方式让抗战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新的篇章。

wechat_2025-09-03_073820_039

铁蹄肆虐

古城开封的血泪与苦难

漫步在今日开封的繁华街巷,很难想象80多年前这里的惨状。1938年6月,日军攻占开封后,这座历史名城遭遇了空前的劫难。

“从抗战全面爆发到1939年9月,开封遭日军轰炸16次、投弹871枚,炸死平民195人,炸伤295人,炸毁民房1352间。”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编研二科工作人员岑翠翠指着一份泛黄的档案,声音沉重地介绍道。档案中,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下了当时的惨烈景象:断壁残垣间,百姓流离失所;鼓楼前跪地的百姓、蜷缩墙角的孩童更是日军实施奴化统治的罪证。

日军的暴行远不止于此。他们所到之处,百姓无不遭受深重灾难:男子被残忍屠杀,女子遭肆意凌辱,家园化为废墟。1938年6月5日,日军侵入杞县陈敏屯村,抓捕村民100多人,其中90人被淹死,另有10余人遭刺杀或枪杀。同一天,在开封县(今开封市祥符区)王庄渡口,日军制造了震惊豫东的大屠杀。小杜庄17户80人,73人遇害,仅剩下3位老人和4个孩子;杨庄19户140人,130人被杀害,只剩10人幸免。幸存者被迫含恨流离他乡,这两个村庄因此彻底消失。“这些惨案中,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一段血泪交织的历史。”岑翠翠痛心地向记者介绍。

除了肉体上的摧残,日军还试图从精神上瓦解开封人民的抵抗意志。他们推行奴化教育,在学校开设日语课,强迫师生学习日语,甚至在大街小巷张贴日文标语,就连厕所也贴满了日文字符。“当时,不学习日语不仅找不到工作,还可能遭受审查和迫害。”岑翠翠翻开《侵华日军在河南的暴行》一书介绍道,“日军还创办了伪报《新河南报》,每天发布反动消息,妄图麻痹民众。” 

经济掠夺更是让开封百姓陷入绝境。日军在开封建立由他们操纵的合作社和购销公司,垄断市场,高价出售日用品,却严禁向百姓出售机制面粉。农民生产的棉花、油料等农副产品,必须以市价十分之一的价格卖给日伪机构,若有违抗,轻则没收物品,重则处以死刑,就连农户家中死亡的牲畜,也必须交由日伪设立的皮毛协会处理。日军成立盐务局。1940年,他们派盐警大队分驻各县,强行捣毁贫民的制盐设备,许多靠制盐为生的家庭因此家破人亡。日军甚至发起“献铁献铜运动”,连百姓家中的香炉、蜡台都不放过。 

“那是一段物质与精神双重掠夺的历史。”岑翠翠说,“但开封人民没有屈服。”

水东革命烈士纪念碑(15860202)-20250903073635(1)

水东革命烈士纪念碑

水东根据地

敌后抗战的“红色堡垒”

就在日军试图彻底掌控豫东之际,一股红色的力量正在悄然生长。 

1938年5月,河南省委派吴芝圃回到家乡杞县,组建抗日武装。短短一个月内,睢杞抗日游击大队、豫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相继成立。 

“最初只有200多人,武器是土枪、长矛,甚至还有菜刀。”中共杞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贺白石告诉记者,“但他们有一样东西是日军没有的——人民的支持。” 

1938年6月,游击队在花胡寨打响了豫东抗日第一枪。此战虽小,却极大鼓舞了民心。此后,豫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迅速发展,与彭雪枫率领的东征部队、萧望东的先遣大队在西华县杜岗村会师,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第四师,成为水东抗日的核心力量。“杜岗整编是水东抗战的重要转折点,从此水东根据地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新阶段。”贺白石说。 

然而,水东根据地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水东根据地地处睢县、杞县、太康三县交界,位于新黄河以东,故称‘水东’。这里不仅是华北与华中根据地之间的桥梁,更是日军心腹之患。”翻开手边的档案资料,贺白石向记者介绍说,1941年至1943年,日、伪、顽联合进攻,根据地面积大幅缩小,陷入最艰难的时期。1941年,水东地委书记韩达生在杞南梁寨被捕后遇难;1943年1月,刚到水东任职不足一个月的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唐克威在战斗中牺牲,年仅30岁。“在这段黑暗的岁月里,水东军民从未放弃。”贺白石指着档案里的《赎地法令》复印件介绍,“根据地军民一边抗击敌人,一边开展生产自救,颁布《赎地法令》让农民重获土地,通过赈济灾民、实行合理负担等政策,稳定了民心,壮大了抗日武装。” 

在水东根据地,军民鱼水情是抗战胜利的关键。程庄村294名村民,50多人参军,6位烈士牺牲,“村村有烈士,户户有抗战”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老百姓主动为部队送粮、做军鞋、放哨,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游击队员。 

1945年8月,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水东军民发起反攻,8月26日、27日先后解放通许、杞县县城,为抗战的全面胜利贡献了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以杞县为中心的水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先后与日伪军作战4909次,先后有5266名将士以身殉国,其中包括杞县的1600多名优秀儿女。同时,5位党和部队的优秀领导干部壮烈牺牲,他们中有与日寇激战的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唐克威,有以身殉国的睢杞太特委书记马庆华、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负责人王介夫,还有血染黄河水的水东地委书记韩达生。 

贺白石动情地总结道:“水东根据地是中原抗战烽火中一颗闪亮的红星,它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必将永载史册!”

禹王台区扶轮小学孩子剧团雕塑(15860214)-20250903073628

禹王台区扶轮小学孩子剧团雕塑

救亡图存

童心与工人力量的觉醒

在开封的抗战史上,文化抗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开封孩子剧团和工人抗日运动尤为耀眼。 

在开封禹王台区扶轮小学的校史馆里,一组黑白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一群穿着朴素的孩子站在舞台上,手持道具国旗,眼神坚定。“这是1938年3月,开封孩子剧团在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演出的场景。”扶轮小学校长李强介绍说,“剧团由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危拱之组织,团员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9岁,他们用歌舞和话剧,在中原大地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火种。” 

1938年2月27日,开封孩子剧团正式成立,公开名义是“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战时妇女工作团孩子剧团”,实则由共产党领导。危拱之从红军战士剧团移植节目,仅用10天就排出《国旗舞》《海陆空军总动员》等十几个节目。在开封市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孩子们表演了《国旗舞》《海陆空军总动员》《流浪儿》《武装起来》等十几个歌舞节目,获得极大成功。李强指着一张《风雨》周刊的复刻件说:“当时是这样报道的:果然在‘三八’这一天,孩子剧团正式出现了。成立时间短促,孩子年龄幼小,文化水平不高,却能发挥出大众抗战的真情表现,得到观众同哭同笑同乐同歌,这完全是孩子们救亡的最高热情换得的成绩,正表现着中华民族孩子的伟大。最富有意义的国旗舞蹈,满台的孩子将国旗在空中飘扬的时候,充分显示着我们中华民族不会亡,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旗永远地飘在天空上。” 

此后,开封孩子剧团成为“流动的抗日课堂”:1938年3月10日、11日,他们在开封文化界慰劳河防将士募捐大会上演出;4月上旬赴郑州演出,陇海大礼堂挤满观众,2000余人站着观看。演出之余,他们还协助组建郑州孩子剧团;4月14日,他们到洛阳参加“保卫大河南宣传周”,连续演出5天,洛阳抗敌后援会赠送“孩子抗敌先锋队”锦旗;5月后,日军逼近开封,该剧团沿豫中、豫南巡回演出,在许昌、信阳等地教民众唱《松花江上》,办壁报宣传抗日。“1939年‘竹沟事变’后,开封孩子剧团解散,部分团员加入新四军,部分奔赴延安。”李强介绍说,“他们中有人成为文艺工作者,有人投身革命事业,始终践行着‘抗日救亡’的初心。” 

开封工人的抗日运动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岑翠翠告诉记者,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开封各业工人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1年9月23日,开封工人参加了开封各界反日运动大会,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随后,开封各业公会成立抗日联合会,负责领导工人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10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封总部在开封邮政局工人詹润声家中成立,队员发展近百人。 

全面抗战爆发后,开封工人主要通过发表通电及捐献慰问的方式进行抗日斗争。1931年,开封邮政工人捐款500元汇寄马占山部队;1932年2月21日,陇海铁路全体员工捐款5000元汇寄上海十九路军。 

中国共产党1937年召开洛川会议,确定了在抗战初期领导工人运动的方针和任务。根据指示,党在开封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人群众的组织和动员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开封工人抗战团体纷纷建立,如开封工人抗敌分会、陇海铁路抗敌会、河南省妇女抗敌慰劳会等。这些团体的建立,极大地增强了抗战阵营中的进步力量。 

开封党组织领导工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抗日斗争,如普临电灯公司工人巧施妙计破坏日军发动机、破坏军工生产的斗争,开封面粉业工人消极怠工反饥饿斗争,开封人力车工人怒砸日伪劳工所反压迫斗争等。 

“工人运动虽然没有前线那么轰轰烈烈,但却像一根根扎进日军体内的暗刺。”岑翠翠说,“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当代传承

让抗战精神照亮未来

抗战精神,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深深熔铸于开封的城市血脉之中,成为其深沉而坚韧的文化基因。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开封人民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工人以智慧反击压迫,学生以文艺唤醒民众,农民以血肉守护家园,谱写了无数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篇章。军民同心、不畏强暴、血战到底,彰显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即便在文化压制之中,民族文脉仍通过私塾、豫剧、民谣等方式悄然延续,精神之火从未熄灭。 

如今,这份精神财富正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全民自觉传承,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芒。全市构建起立体的纪念与教育体系,持续完善烈士纪念设施,规划红色旅游线路,并在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节点,举办主题展览等,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教育部门将抗战历史融入校本课程与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在缅怀英烈中汲取前进力量。 

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全民行动”的生动局面。红色场馆游人如织,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热土;文创产品让历史记忆鲜活地走入日常生活;社团与研究会通过学术研讨、文艺展演、遗址寻访等方式,自发挖掘、守护和传播红色记忆。抗战精神由此走出史料、深植人心,涌动在古城的街巷之间。 

正如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编研二科科长魏佳所言:“抗战精神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照亮未来的火炬。”在新时代的开封,这一精神正焕发新的生机,有机融入振兴实践的方方面面——兰考干部群众以百折不挠的信念推动特色产业振兴;杞县依托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打造红色文化示范带,串联革命遗址、转化历史资源;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的科研人员,以自强不息之志攻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难题;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开封更以和平共处、文明互鉴的理念推动文化交流,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抗战精神正以其跨越时空的力量,持续照亮开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驱动古城复兴与新时代出彩的深沉动力。 

80年光阴流转,足以让城市重生、让一代人老去,但抗战精神跨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从1937年到1945年,从苦难到辉煌——开封以血火写就的抗战史诗,不仅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缩影,更垒起了一座巍峨的精神高地。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以文字铭刻历史,以行动传承精神:唯有铭记苦难,方能珍爱和平;唯有赓续奋斗,才能不负英烈。今日开封,正以“强国有我”之姿,将抗战精神熔铸于新时代征程,在民族复兴的浩荡浪潮中,继续书写无愧历史、无愧未来的光辉篇章。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豫ICP备2024052524号-1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办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060号

开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