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秋深露重 思念低吟
发布时间:2025-10-08
来源:开封党史方志网 www.kfdsw.com

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深秋的序章。自此北地渐次入秋,露水因寒而凝为霜,草木褪去青翠,天地间染上第一抹赭红。昭示暑气尽消,寒意渐浓,草木摇落,万物始有萧瑟之态。在宋人的诗词里,寒露有霜叶凝露的静谧之美,又蕴含着庭前空阶的清冷凉意,浸染着清冷孤寂的氛围,亦饱含着深沉炽热的情思,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感悟与寄托。
【寒露至 愁衣单】《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宋·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仿佛开心颜。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寒露之寒,在王安石的笔下,化作浸透衣衫的凉意,丝丝缕缕,萦绕心头。那空荡的庭院,被浓浓的秋意层层笼罩,时光仿佛在此刻凝固,漫长得让人心生怅惘。随着暮色如墨般缓缓晕染开来,寒露悄然降临,如细密的针脚,缝补着夜的寂静,也带来丝丝寒意。单薄的衣衫难以抵御这份清冷,愁绪便如野草般,在心底肆意蔓延。此时,集市中已传来喧闹的人声,而太阳尚未升起,天地间一片朦胧。诗人心中长久怀念着友人,却只能在梦中相见,梦中友人的容颜清晰,让他心生欢喜。他暗自期待着日后不再相隔,能与友人在明月下谈笑风生,共享闲适时光。这首诗借寒露之夜的孤寂,将对友人的思念与期盼之情,抒发得真挚而深沉。
【寒露起 怀故人】
秋怀三十六首·其二十一
宋·邵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邵雍将寒露的清寂与怀思揉成了一幅素淡的画。寒露如细碎的珍珠,缀在早已褪去生机的衰草之上,凄冷的秋风掠过傍晚的树林,叶片簌簌作响,像是天地间低低的叹息。林间的鸟鸣忽上忽下,不成章法,正如人心底起伏的思绪;天空时晴时阴,变幻不定。此时若恰逢中秋,寒露的凉意便更添了几分月圆人不圆的怅惘。节令不过是一时的更替,可人心深处对知己、对故友的牵挂,却能跨越千年,始终滚烫。诗人望着那轮清辉遍洒的圆月,难免想起古人“天涯共此时”的喟叹——明明月色同照,身边却无一人可共赏,这份孤寂便比寻常秋日更甚。他提笔写下“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既是在感慨知音难觅的千古遗憾,也藏着对真挚情谊的执着期盼。寒露的冷,是草木摇落的自然之寒;而知音难寻的“寒”,是人心深处的寂寥之寒。中秋本是团圆之时,这份“寒”与“圆”的对照,更让这份对知音的思念显得格外深沉。
宋人写寒露,总在细微处见深意,记录着盛衰往复的永恒命题。寒露,就像秋日里的月光,清冷中带着温柔,寂寥中蕴含希望,它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那些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这清冷的露水中沉淀;它也触动着今人的心灵,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份宁静与诗意,感受着生命的美好与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