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墓位于通许县城东7.5公里的后七步村。原来十分高大,明朝时为一巨型冢子。后来由于黄河泥沙淤积及百姓取土,逐渐缩小,为一圆形土丘。1998年,通许县对曹植墓进行修葺,封高墓丘,修建围墙,植树绿化,在此辟曹植陵园。陵园占地面积2900多平方米,墓冢高3米多,直径12米,周围砌砖石。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三国时期魏国人。初被封为雍丘王(领地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后又改封为东阿王、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和诗人。宋人辑有《曹子建集》。曹植天质聪慧,下笔成章,深受曹操喜爱,曾欲立为太子,其兄曹丕嫉妒其才。后曹丕即帝位为魏文帝,欲加害之。
曹丕限曹植在走七步的时间里做诗一首,否则,就杀无赦!曹植看到曹丕的手下在煮豆浆,一步一吟,七步六句,吟出千古绝唱《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煮豆燃萁为喻,讽曹丕相逼太甚。曹植因《七步诗》暂时躲过大难,但从此郁郁寡欢,年仅41 岁即病逝。曹植死后,谁也不知道他葬在哪里。
明成化八年(1472年)夏,黄河发大水,次年春大水退去,在今七步村的大冢子上,大水冲出的一个巨穴露了出来。当时,通许人娄良(明正统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左、右布政使,甘肃巡抚等职)从巨穴旁路过,他查看了巨穴,“……见冢,中建浮屠…… 而壁皆丹垩……中竖一石,主题曰:魏曹植之墓。”有石门“坚不可发”,有墓道向南“深远无人敢入”。因娄良要到甘肃上任,无暇细究。十几年后,娄良告老还乡,他看到曹植墓毁坏了,“浮屠已圮”,便联合乡坤在曹植墓南重建观音寺,以祀曹植。娄良还写了《重修观音寺碑记》,记载了曹植墓的出现和重修观音寺之事。
明万历八年(1580年),通许县令王乔吴发起,又在曹植墓前修建陈思王祠。民国初,观音寺被改作小学。此后,多处文物被毁,现仅余明万历八年《通许县创建陈思王陵祠记》石碑一通,碑文清晰可见,竖立在八角亭内。碑文正书36行,碑高3.44米,宽0.76米,厚0.22米,碑座为巨龟。
通许县有古老的民间传说《七步村的来历》,明清以来的《通许县志》收录有古人到七步村凭吊曹植的诗歌多篇,如明末进士、著名诗人、翰林院编修侯恪作《过许邑拜子建墓》等。
2000年9月, 曹植墓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开封党史方志